□李群
近日,中央网信办、卫生健康委、市场监管局、中医药管理局四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规范“自媒体”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,针对当前医疗科普领域存在的资质混乱、虚假信息误导等乱象,以制度建设守护公众健康权益,为网络医疗科普注入专业底色。
在互联网时代,“自媒体”医疗科普蓬勃发展,极大地满足了公众对医学健康知识的需求。但随着这个领域快速扩张,诸多乱象也随之滋生。一些“网红医生”打着科普的幌子,行敛财之实,线上问诊、线下引流,违反互联网诊疗管理和广告管理法规,严重损害了医疗行业的公信力。与此同时,由于医学知识专业性强,普通民众难以辨别真伪,大量来源不明、缺乏科学依据的“伪科普”充斥网络,误导公众,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。
《通知》从资质审核、信息披露到行为约束构建了全链条规范体系。在源头管理上,要求平台对医疗“自媒体”实行分类资质核查,严格核验资格证、执业证及在职证明。资质信息需在账号主页显著展示,包括专业范围、所属机构及MCN签约情况,让公众一目了然。针对变相广告乱象,《通知》明确禁止以健康养生知识形式发布医疗、药品等广告,斩断“科普带货”的灰色链条。在监管责任上,卫生健康部门将强化医务人员网络行为管理,市场监管部门则聚焦商业营销活动,形成跨部门协同治理格局。
《通知》既是对“清朗”专项行动整治的深化,也是对医疗科普“去商业化”的制度回应。通过压实平台主体责任,推动医疗科普回归公益属性,既能让真正的医学专家脱颖而出,也能帮助公众规避虚假信息陷阱。当每个“科普账号”都经得起资质核验,每条“健康知识”都标注真实来源,网络空间才能真正成为传递科学、守护健康的有益载体。
规范“自媒体”医疗科普行为,是保障公众健康权益的必然要求,也是维护网络健康生态、提升医疗行业公信力的重要举措。《通知》要落地,仍需破解MCN机构与“网红医生”利益捆绑的深层矛盾,以及平台审核技术的实操难题。医疗科普不是流量游戏,更不能成为商业变现的工具。唯有坚守专业底线、筑牢制度防线,才能让网络医疗科普真正造福于民。
期待各网站平台能够严格落实通知要求,相关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,共同营造一个科学、权威、可靠的“自媒体”医疗科普环境,让公众在浩渺的网络信息海洋中,能够获取到真正有益的医疗健康知识,为自身的健康保驾护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