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陈梦娇张东慧
8月骄阳似火,张家港市凤凰镇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内,铁线莲枝叶舒展,花朵或攀援绽放,或含苞蓄势。大棚深处,右手仅余三指的农场主钱晓春精准利落地打理着一株名贵的“幻紫”铁线莲。
这位身残志坚的姑娘,不仅将30亩荒地变成年产量逾30万株、年销售额超400万元的铁线莲王国,更让53名残疾人“有枝可依”,重拾生活的希望。
从“零”基础学成了“土专家”
时间回到2005年,一张铁线莲照片拨动了钱晓春的心弦。“它一年能开三季花,不打药也能长得很好,还有一个特别好听的花语——韧如铁丝,花如莲。”在钱晓春看来,铁线莲就像自己人生的写照。“因为右手残疾,我从小学着用左手写字、生活,过程艰辛,但我从不放弃。”
一开始,钱晓春花了300元,托人从荷兰代购了“幻紫”和“绿玉”两株铁线莲,但当时由于物流不畅,她苦等两年才收到种苗。“看到这两株铁线莲慢慢长大,开出层层叠叠的花朵,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。”从那以后,钱晓春一发不可收拾,几乎把所有工资都砸在买花上。“最多的时候,月工资5000元,4000元用来淘花。”很快,她家里的两个露台、三间卧室,都种满了铁线莲。
2014年,钱晓春租下凤凰镇300平方米荒地开办家庭农场。“我想试试能不能靠喜欢的东西活下去,也想证明我们残疾人也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。”
创业初期的困难接踵而来:花苗存活率低、运营成本高……她一边学技术、一边找规律。有时听说国外有新技术,她就想尽办法网购原版书,再用翻译器一句一句啃。遇到专业名词翻译不出,她就在论坛上发帖求助、挨个对照,硬是从“零”基础学成了行业里的“土专家”。
无数个日夜,她把自己“泡”在花圃里,观察、记录、试验,汗水浸透了工装,泥土嵌进了指甲缝,三根手指在磨砺中越发精准灵巧。
这股韧劲,终于带来了丰厚的回报:她成功将铁线莲的成活率从50%提升到90%以上,花圃年产量超过30万株,一举成为全国铁线莲种植领域的带头人。这双曾被命运亏欠的手,如今成了创造奇迹的“金手指”。
从一隅苗圃到跨境出口
成活率上去了,钱晓春又为销售犯起了愁。最初,钱晓春的苗圃定位是生产型,客户大多通过线上进行采购,以订单式生产为主。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,她发现,不少销量火爆的网红店铺会从她这里进货,再转手直播售卖。这让她意识到:“既然别人能卖,我自己为什么不能直接卖?”
说干就干,去年,钱晓春的直播间开张。没有华丽的布景,没有夸张的吆喝,镜头前,她不卖惨,不炒作。她总是用质朴的语言,向网友介绍铁线莲的品种特点、生长习性以及养护技巧。随着口碑积累,她的直播间也热闹了起来。每天固定1小时直播,平均每场销售额可达8万到10万元,最好的一场甚至卖到了35万元。
线上销售的潜力让她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,也坚定了她打造自主团队的决心。她开始着手组建专业的直播运营团队,在招募时,她有着清晰的要求:“不懂花没关系,肯学就行!”她把目光投向了身边渴望获得机会的人群——想实现经济独立的宝妈、想在家门口干出事业的村里青年以及那些和她一样,期盼着证明价值的残疾朋友……在她的带动下,一支电商队伍逐渐成型。从拍摄到客服、物流,各个环节都有了“自己人”。目前,这支运营团队已壮大至1200多人。
但钱晓春的野心,远不止于国内市场。
“我的技术是领先的,我的成活率也是领先的,我要把咱们的铁线莲卖到国外去!”今年,她的铁线莲已收到来自加拿大、韩国、美国等多个国家的订单,正在加紧推进出口流程。
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,从一隅苗圃到跨境出口,钱晓春十余年的坚守与探索,让自家的铁线莲走出花圃、走进千家万户,迈向世界舞台。
从自己的花园到残疾人的舞台
“我知道残疾人的难处,因为我就是其中一员。”
钱晓春的右手幼年因事故失去了拇指和食指,这份切肤之痛让她比任何人都懂得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艰辛。她亲眼见过太多饱含期待又最终黯淡下去的眼神,听过太多因求职无门而发出的叹息。“那时我就对自己说,如果有一天我有能力,一定要帮帮他们。”
于是,当她的铁线莲苗圃初具规模时,一个坚定的信念便在她心中扎根:“我要把苗圃建得更大,这样就能为更多像我一样的伙伴,提供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‘舞台’。”
2020年来到基地的谢金云,因中风导致偏瘫,曾长期待业在家,几乎与社会脱节。初来时,他连走路都摇摇晃晃的。钱晓春安排他负责大棚的日常巡视和基础养护,并对他的工作耐心指导。这份被看见、被需要的价值感,点燃了谢金云沉寂已久的生命力。如今,他不仅能独立完成片区养护,更凭借对作物状态的精准判断,成为了花圃的管理骨干。
“残疾人就业难,很多时候是岗位设置问题,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,残疾人也能发光发热。”钱晓春说。
苗圃里还有不少像谢金云这样的特殊员工——后天听力障碍的20岁小伙负责整理订单信息;24岁言语障碍的姑娘担任网上纯文字客服……截至目前,钱晓春的苗圃已累计为53名残疾人提供了“适配”岗位,让他们在泥土中找到了实现价值的支点。
不仅如此,钱晓春还与张家港市残联合作,启动了“农疗项目”,接纳精神障碍康复者参与花卉种植。在过去4年中,共有45名患有不同程度精神障碍的患者参与项目并取得明显成效。钱晓春有4本厚厚的“农疗日记”,一笔一划记录着每位患者的康复进程:“2025-08-04,小李第一次笑了;2025-08-04,小张第一次开口与人交流……”
如今,钱晓春还在筹备新的助残项目。“我相信土壤和植物有抚慰人心的力量。我希望,他们能像铁线莲一样,在泥土中站起来,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。”钱晓春说。